top of page
圖片1.png

日治時期之台灣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 Quote

初等教育

以蓬萊國民學校為例

日治時期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塑造賢妻良母,這也影響了小學教育的內容。從四年級開始,女學童就必須學習裁縫、刺繡和烹飪等手藝與家事課程。


除此之外,老師還會利用「修身課」來教導女孩生活儀節。蓬萊國民學校向來以學風優良和氣質出眾聞名,因此不少才德兼備的少女從這裡畢業,考上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者更是數不勝數,如我國前第一夫人曾文惠女士。

圖1:日治時期的校門
女子教育: About

中等教育

以臺中州立臺中第一高等女學校為例

日治時期的臺中女中主要給在臺日籍女子就讀,入學競爭十分激烈。因此,能考進臺中第一高等女學校就讀的臺籍女子,必須經歷艱苦的升學競爭,且當中大多為中上社會家庭的子女,因其才能擁有較多學習資源去與日籍子女競爭。

由表1可知,即便在開放「日臺共學」後,儘管臺籍女子報考人數逐年增加,錄取率並未就此提高。原因可能為當時入學考題多出自小學校的教科書,使得從公學校畢業的臺籍女子無法和在臺日籍女子競爭。

日治時期的臺中女中,在此就讀且畢業的臺籍女子不多,受過中等教育的臺籍女子能選擇更多職業,也能因此進入更好的夫家。大部分臺籍學生一畢業就結婚,成為家庭主婦,進入職場的則大多選擇教職和農業,只有少數臺籍學生畢業後選擇從事研究工作,或是到日本留學。

女子教育: 作品集
圖片5_edited.jpg

高等教育

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例

「臺北帝國大學」即「國立臺灣大學」前身,招收的女學生人數雖不多,但個個不讓鬚眉。以臺北帝國大學第一位女學生大森政壽為例,她在1931年的入學測驗擊敗一同應試的多位男子,成為兩名文政學部入學者中的其中一名。


臺北帝國大學曾招收二十四名女學生,其中僅有六名臺籍女學生,分別為:洪吳氏繡進、杜淑純、林素琴、張美惠、藍敏子和曾氏麗貞。由此可見當時的臺籍女子要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就讀十分不容易。

女子教育: About

實業教育

以嘉義市立商業實踐女子學校為例

臺灣總督府嘉義家政女子學校每週學習三十三小時,有修身、公民、國史、國語、數學、家事裁縫、手藝、音樂、圖畫、體操、插花、茶道、園藝、禮儀、習字、珠算、理科實習等課程。這些課程內容有將近一半與裁縫手藝及家事這類日式生活教養相關,目的在培育女學生成為賢妻良母,以便她們畢業後步入婚姻可立刻派上用場。

圖6:日治時期學生上縫紉課時的情形
女子教育: About

女學生制服之演變

1919年以後,臺灣總督府先後頒布「臺灣教育令」和「新臺灣教育令」,規定初等與中等學校的學生須穿著制服,而海軍水兵服是臺灣女學生制服中最流行的款式。


海軍水兵服又稱水手服,特色是上衣有個誇張的大衣領,邊緣有線條式的設計,前方還結有一條小領帶,下身則搭配長寬裙。可按照季節分成兩種,夏季以白底藍線條為主,冬季則為藍底白線條。


不過,為了區別並展現各校的特色,各校制服的樣式有了些許差異,大多在領帶、衣領和線條的設計上做不同的變化,讓制服增添多元的風貌。

女子教育: About

結論

女子教育不只提高了女子的教育程度,對「新女性」的崛起也影響深遠。她們有些投入各行各業,有些則參與社會活動。儘管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以培養忠於日本殖民政府的「賢妻良母」為目的,她們對自我的認知變得不同於以往。

女子教育: 文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