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之教育官方措施
前言
官方措施包括3個時期:無方針主義、內地延長主義、皇民化主義時期。關於教育政策方面,日人對台人的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台人對於新政府的認同,而非以教育為主。此外,對於男女性的教育也有差別,男性教育主要是以農、商為主,女性受教育的目的則是為了教育下一代,比如成為老師或是成為家庭主婦教育子女。
(一)政策
在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期,推動台灣的一系列改革,如放足、斷髮的運動,讓女子的生產力大增,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實施,特別是義務教育,讓女子也有機會接受教育。

1.無方針主義時期
西元1894年,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隔年(1895)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不料臺灣人激烈反抗日本統治(由乙未戰爭捍衛臺灣民主國開始),首任總督為樺山資紀,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其助手後藤新平引導多項措施,為臺灣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主要任務鎮壓臺灣人的武力抵抗和未歸順的原住民,採寬猛並濟的控制手段。其中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五年理蕃計畫。同時頒布《台灣公學校令》,開辦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讓在台日人、漢人及原住民孩童免費學 日語和日本皇國思想,也教育孩童對於日本有敬畏、效忠的觀念。
2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1919年發布的第一次《臺灣教育令》設立供日籍學童就讀的小學校、供漢人就讀的公學校及原住民就讀的蕃人公學校,並 分為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專門教育及師範教育。1922年發布的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實施日台共學制度,規定以語言的使用狀況,作為入學的標準:規定「國語常用者」入小學校;而「非國語常用者」入公學校,公學校相關規則,則由台灣總督定之。中等教育以上則男女分校,並依自身學力參加考試入學。

3.皇民化時期
台灣總督府尤其注重台灣高等教育內容的熱帶醫學、商業、農業研究、 以及華南、南洋一帶資源與語言的調查。總督府掌控的「皇民奉公會」 ,是以總督府的行政體系為架構的的組織,提倡四點:
(一)「貫徹皇國精神」,強調皇民精神,信仰絕對無上的國體,尊皇敬神。
(二)「竭盡職分奉公的赤誠」,要求去除私心,依職分服務。
(三)「確立後方生活的體制」,以建設新時代為理想,致力文化發揚,革新生活。
(四)「協力推進非常時經濟」,以公益優先,擴充生產。
且在1944年1月公布「皇民練成所規則」,以短期集訓方式,訓練未經學校教育訓練的民眾。而且在「戰時體制」下,總督府對台民「皇民化」,嚴厲的管制言論,取締社會運動結社,以「志願兵」名義徵台灣青年從軍,強迫義務勞動及捐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