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學校令敕令案01.jpg

日治時期之教育官方措施

官方措施: Quote

前言

官方措施包括3個時期:無方針主義、內地延長主義、皇民化主義時期。關於教育政策方面,日人對台人的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台人對於新政府的認同,而非以教育為主。此外,對於男女性的教育也有差別,男性教育主要是以農、商為主,女性受教育的目的則是為了教育下一代,比如成為老師或是成為家庭主婦教育子女。

官方措施: 文字

(一)政策

在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期,推動台灣的一系列改革,如放足、斷髮的運動,讓女子的生產力大增,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實施,特別是義務教育,讓女子也有機會接受教育。

圖1:自製時間軸
官方措施: 圖片

1.無方針主義時期

西元1894年,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隔年(1895)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不料臺灣人激烈反抗日本統治(由乙未戰爭捍衛臺灣民主國開始),首任總督為樺山資紀,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其助手後藤新平引導多項措施,為臺灣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主要任務鎮壓臺灣人的武力抵抗和未歸順的原住民,採寬猛並濟的控制手段。其中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五年理蕃計畫。同時頒布《台灣公學校令》,開辦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讓在台日人、漢人及原住民孩童免費學日語和日本皇國思想,也教育孩童對於日本有敬畏、效忠的觀念。

官方措施: 文字

2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1919年發布的第一次《臺灣教育令》設立供日籍學童就讀的小學校、供漢人就讀的公學校及原住民就讀的蕃人公學校,並分為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專門教育及師範教育。1922年發布的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實施日台共學制度,規定以語言的使用狀況,作為入學的標準:規定「國語常用者」入小學校;而「非國語常用者」入公學校,公學校相關規則,則由台灣總督定之。中等教育以上則男女分校,並依自身學力參加考試入學。

官方措施: 文字
圖片2.png

3.皇民化時期

台灣總督府尤其注重台灣高等教育內容的熱帶醫學、商業、農業研究、 以及華南、南洋一帶資源與語言的調查。總督府掌控的「皇民奉公會」 ,是以總督府的行政體系為架構的的組織,提倡四點:
(一)「貫徹皇國精神」,強調皇民精神,信仰絕對無上的國體,尊皇敬神。
(二)「竭盡職分奉公的赤誠」,要求去除私心,依職分服務。
(三)「確立後方生活的體制」,以建設新時代為理想,致力文化發揚,革新生活。
(四)「協力推進非常時經濟」,以公益優先,擴充生產。
且在1944年1月公布「皇民練成所規則」,以短期集訓方式,訓練未經學校教育訓練的民眾。而且在「戰時體制」下,總督府對台民「皇民化」,嚴厲的管制言論,取締社會運動結社,以「志願兵」名義徵台灣青年從軍,強迫義務勞動及捐獻等。

官方措施: 圖片

(二)對男性與女性學童的差別待遇

官方措施: 文字

1.女性教育

女子中學的課程主要是家政,包括插花、手工、家事,為的是培養具有日本女性婦德的賢妻良母。進入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之後,課程內容才逐漸擴大,就同現在的女中一樣,有社會科、數理科、藝能科、語文科;不過,她們學的不是中文和中國史地,而是日文和日本史地、外國史,同時,還得學習日本禮節。日治時期的女子中學,不只提供中學教育,它的另一個特色是培養小學老師;但由於殖民政府不重視高等女子教育,先後只設置兩所高等女校,而且招收人數不多,於是有志就讀大學的高女畢業生,只能出國留學,但也限於經濟富裕的家庭,才有能力送女兒出國讀書,所以除了當老師之外絕大多數女生則選擇不再升學。

官方措施: 文字

2.男性教育

以國語(日語)為主,同時也學習體育、科學、社會等科;學習目的為培養日本皇民的基本教育水準,在中學教育的部分,主要著重於實業科目(必修)。日本政府第一次公佈台灣教育令時就規定台灣人的教育令必須依照此令辦理,「台灣男子的中學校改稱高等普通學校,要與日本人的中學校有所區別」(徐南號主編,1993)在台灣新教育令頒佈後,中等以上學校實行日台共學,日本和台灣之間的差異大致撤除。

官方措施: 文字

結論

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清朝,把台灣收為殖民地。面對台人的反抗,日本政府採取武力鎮壓的方式來控制,並且設立了學校來教育孩童要效忠日本帝國,但日本人和台灣人和原住民的學校是分開的,並沒有一視同仁。後因朝鮮發生的三一運動,使日本正式對台灣殖民地統治打出了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於1922年公佈的新台灣教育令也可看出日本政府希望台灣人可以全身心的效忠日本天皇,在後來對於台灣舊社會的一些不良習慣以教育的方式去修正,從原本的「修身」教科書改為「新修身書」,多以真實的案例,來強調德行的重要,為之後的皇民化運動奠下根基。在軍國主義和國家極端主義下,台灣教育以教育一元化為方針,於台日統一的戰時體制下確立了「練成皇國民」的教育理念。雖然皇民化目的是要消除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但仍不代表台人與日人的教育地位因此平等。

日本對台實施的教育政策方面,日本人跟台灣人所受到的待遇不同,男女教育也不盡相同。日本對台的教育政策雖然使台灣的女性有機會上學,不必再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傳統社會思想所束縛,但從課程內容可見當時日本政府的教育目的仍是以培育台灣女性在傳統認知中勤儉持家、賢妻良母的女性特質,並且如果要繼續進修就必須去日本,所以前往日本的學生大多是生活在相對富裕的家庭。儘管如此,但也因為女子教育在台的普及使台灣「新女性」的崛起,也為之後台灣女權發展有深刻影響。

官方措施: 文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