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圖片16.png

日治時期女子觀念思想

觀念思想: Quote

女子教育對女性戀愛婚姻的影響

女性在日治時期受到當時日本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受到教育的母親有助於子女從小的發展,母親身為孩童最早的導師,其身教勢必影響子女日後的成長發展,以此觀點對台灣開始推廣女子教育。


在20世紀初吸取了大正民主風潮的臺灣留學生們,開始引入「戀愛」、「婚姻自主」的概念,並且強調婚姻應建立在真愛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相互瞭解的過程及尊重本人的意志,而最開始提倡自由戀愛的主要傳播者皆為知識分子,因此他們選擇伴侶的條件也產生了轉變,從原本對是否有裹小腳轉變為學歷的高低,因此高等女學校的學生也就成了名門子弟追求對象的首選。例如戰前臺灣第二位醫學博士施江南,就是在臺南第二高女校長的介紹下,順利娶得該校成績最優異的陳焦桐為妻。而當時由陳君玉作詞、鄧雨賢作曲的【跳舞時代】透過這首傳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也表達日治時期臺灣新女性敢於實現自我、追尋真愛的勇氣。

當時社會風氣的大變革下,從外表而言,象徵「新女性」的高等女學校學生,對外在裝扮與流行趨勢的重視,顯示她們自我認知的轉變;就內在而言,新女性在思想與學問上的進展,賦予她們和男性擁有相同的選擇權。使女性教育這項原先只為了提升全體國民水準以及為國家的下一代孩童提前訓練母親這個角色的政策,間接解放了女性在自由戀愛這方面的權利,甚至是未來結婚組成家庭,乃至一生的幸福。

圖1:跳舞時代歌詞
觀念思想: About
圖2:彰化婦女共勵會新會員展示會,展示學員們的插花與裁縫作品。

育對女性社會地位及形象的影響

日治時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女性形象被稱為「新女性」,而新女性指的是受過西式現代化教育且接受現代化思維的女性,而這類女性主張脫離傳統禁錮,例如:婚姻戀愛、穿著打扮及吸收的知識,這類女性也在當時的社會各領域中嶄露頭角例如:女醫師蔡阿信、畫家陳進等。


當時新女性所追求的服裝時尚主要來自於日本文化及透過日本傳入的西方文化,因此日本和服、西式洋裝以及改良過的中式旗袍,都成為時下新女性的服飾主流,髮型的部分則多以捲燙或是短髮,並加上配飾。形成當時的新時尚。


而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就不得不提到彰化婦女共勵會,彰化婦女共勵會是臺灣第一個由台籍女性組成為了女性地位奮鬥的婦女團體,而團體當中的主要成員多為臺中州立彰化高等女學校畢業的校友,彰化婦女共勵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包括例會、演講、運動會及展覽。舉辦運動會的目的是因為考量到女性長時間閉鎖於家庭之內,缺乏體能訓練,因此舉辦體育會,讓婦女能夠透過體育活動增強體魄。而定期舉辦各種語文研習會,擴充婦女的知識眼界。而演講會更是活動的重心,演講者由會員親自上陣,鼓勵婦女挺身而起,以提升婦女社會地位,而這也是臺灣史上女性擔綱演講者的首例。即便日後因「彰化戀愛事件」的緣故,而宣告解散。但也不可否認彰化婦女共勵會為台灣女性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貢獻。

觀念思想: About

教育對女性工作的影響

在傳統印象中女性的主要工作經常被侷限在家中協助務農,或是照顧一家老小,或是從事輕度手工業,例如:開港通商後在大稻埕的撿茶女,以1903年的調查報告來看,當時大小茶行近兩百間,繁忙時每日總共可雇用近兩萬名的揀茶女,而這份工作為不少婦女帶來較為穩定的經濟收入,年輕的婦女也藉由揀茶工作,得以暫時擺脫傳統家庭的束縛。且每日辛勤賺取的收入,不僅幫助了家計,也使得原先被視為剩餘勞力、無所貢獻的婦女,在家中說話更有了底氣。

而日治時期的近代化發展也衍生出許多新型工作岡位,例如轉型工業化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開始有了「女工」這全新的身分出現,不同於手工副業,工廠提供穩定的收入,且有制度的規範與保障。日治初期女工主要加入國營企業或新式工廠,其中國營企業主要參與專賣局的菸草製作,而新式工廠則是以罐頭製作與紡織生產為主。

1920年代,台灣女子開啟就學風氣,受到大量新式教育的薰陶,「職業女性」因此出現。由於女子教育較過去大幅增加,臺灣女性在學校習得日語、專業技能等各項科目,畢業之後已有能力從事服務業。在教育方面可以擔任教師、家教;在醫療方面以看護婦(護士)、助產士為主,都是當時社會極需的職業。當時誕生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1926 年於台中開設「清信醫院」,之後還創設「產婆講習所」造福不少孕婦。

當時在大稻埕出現興盛的產業,被稱為「藝旦」。其實當時「藝旦」這個職業,並非是娼妓,而是種以聲事人的行當,不是每個女孩都可以做的,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消費得起的。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旦。小藝旦們要先在公學校接受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即正式拜師學藝,也就是「請先生教曲」。她們不但要學會唱歌,還得學會彈琵琶。通過考試取得「鑑札」,領有牌照可以獨當一面後,便由公設的「檢番」加以管制,負責調度藝旦和管理納稅。

而女性能投入勞動生產,很大的原因是日治時期推展解放纏足運動,以「天然之足」取代「纏足」,而台灣婦女能以「天然之足」從事生產工作,造成人力資源的增加,進而帶動臺灣經濟及女性經濟自主的發展。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不僅使台灣女性從家庭走入工廠,也走入社會。使得女性地位獲得提升,開始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因此這個世代受過新式專業教育的女性,被稱為「新台灣女性」。

觀念思想: 作品集

現代化思想所帶來的女性流行轉變

1920 年代當時流行喇叭袖型短上衣搭配裙子的款式,或是1930 年代流行的單件式『旗袍』的樣式,受到中國大陸流行影響,台灣女性也開始穿著旗袍。而這種一件式的樣式取代了「上衣下裙」兩件式的流行。年輕女性由於受到「傳統服裝不合乎時代潮流」觀念的影響,開始學習洋裁並改穿西式洋裝;此外在當時上流社會家庭中,有少數年輕女子出現穿和服的情形。鞋子:閩籍年長者還穿著中式布鞋,但年輕的女性因已不再纏足,而開始穿著西式皮鞋。並且當時女性髮型開始出現燙髮的情形。

觀念思想: About

日治時期晚期(1937年-1945年)

當時女性穿著複雜大概分為以下三種穿著樣式。1.中式服(以「上衣下裙」與「旗袍」為代表)。2.西式服(包括「洋與「套裝」的款式)。3.戰時日式改良服(即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為強化台灣居民「我是日本人」的皇民意識,推動台灣婦人服的改良,其較具代表為「燈籠褲」的款式。)


因此,一方面要台灣人放棄傳統服飾,擺脫與中國文化關係;一方面鼓勵台灣人穿和服或西式服裝。對於日本所推行的「服飾改善運動」看法如何?根據日本人中村哲在1941年《台灣時報》雜誌中,以〈文化政策としての民化問題》一文,他在文中談到服裝問題時認為「捨棄活動上較方便的台灣服相當困難。假使和服非常便利,人民自會穿用,然而和服確是昂貴又極不方便。將台灣女裝改為洋裝,獎勵和服則毫無意義。」看法無疑的。

觀念思想: About

髮型的演變

觀念思想: 作品集
10.PNG

日治時期女學生髮型

一、 編髮辮:中等學校的女學生流行結長辮或雙辮垂於背後。


二、 清湯掛麵型:即短髮齊耳的髮型,亦稱河童頭。公學校女學生的頭髮大多剪成此一髮型,雖整齊畫一,卻顯得單調、不活潑。


三、 混合型:日治中期以後,女學生流行將長髮剪短至齊肩或稍長,再紮成馬尾及兩束、編兩短辮及自然梳理等。 

觀念思想: About

外來文化日本殖民政府帶來西方和日式服飾,讓台灣女性知道何謂時尚,而在追求時尚、摩登的同時,女性為了追求時尚而投入工作,無形之間提高了台灣女性自主性意識。

11.PNG
觀念思想: About
bottom of page